今日用市場現象角度來思考現在台灣礦圈的售價哲學。聽起來好像很遙遠,事實上並沒有,第一篇用就用這個主題切入,也是因為這現象非常生活化,不用說消費者本身,甚至是在地商家都會有這樣的情形。
隨著在地沒有制式產量的水晶礦業的情形下,國際物流便捷、網路無國界、上游廠商的銷售模式改變、加上消費者越來越聰明,要取得國際礦物已經不是件難事了。慢慢地想了解礦物的人逐漸變多,產地資訊、任何一個對消費者來說不曾知道的知識都變得相對重要,我想我們所有泡在礦圈裡無法自拔的每個人,都在共享知識上,有著無比的光榮與快樂,使看起來單純的購物行為,變成是一種市場的文化。
也意味著,台灣礦圈有著自己的文化圈,正在進行某種「消費運動」。
如同美食在地化與生產透明化一樣,礦物圈也正提倡著知識透明;礦物的特殊性、產地是否明確、內文知識是否充足、商家的形象、甚至是故事,凡舉一切消費者可獲得的與資訊有關的內容都影響著該礦物的價格。
而消費者在有著眾多選擇與可以接觸到上游礦業、大盤、中盤商的情形下,礦物圈的消費運動慢慢興起,有點類似「小農運動」,越來越多人會用小農的售價,作為一種"消費者是否付出了更多的財力"作為標準,來奠定大盤、中盤、商家的訂價是否合理。
前面會特別提到「消費者越來越聰明、要取得國際礦物已經不是件難事」,正是因為在現在的台灣,創業完全不困難,人人都可以在閒暇之餘用IG處理副業一切瑣事,我們會發現賣礦物的人,在社會上有著各種不同的身分,上班族、學生、專於家務、服務業、自由工作者、創業專職賣礦…等等,身分、社會地位、收入、生活型態、地區都影響著礦物的最終訂價。
作為副業,他們本身有著穩定收入,在「訂價心態」上本身就 與 把賣礦作為正職的人不同,不過也會有副業賣家本身有市場訂價學與經濟學的底子,不過那就又是另外一回事,不列入討論。
賣礦做為正職的人有著更多的隱形成本,他們必須將仔細思考,以「經營商家」的角度來思考。大量時間的投入(經營、學習、與廠商溝通)、為了取得更低價而購入大量庫存、倉儲問題、若有工作室的話,租金、電費、人力,甚至是壓貨成本(越久沒賣出的,成本就越高)又是另外不斷往上疊加的隱形成本。
另外也會有玩樂性質藏家,收來多少、就原價讓出,或是折價讓出,但就是絕對不能玩樂藏家與商家相比,一比較起來,一般消費者會覺得商家無良。
我們無法用小農的菜價,來當作連鎖超市的菜價是否合理的標準。
因為在本質上就大相逕庭,我們只能從小農那購買到單一的作物,但卻能夠在超市購買五花八門與料理有關的農產品、用品、調味料,但並不代表著超市的訂價不合理,抑或稱為奸商。
這是市場訂價上的差異與學問,在生活上我們並不會用這樣的邏輯來思考書店、超商或是百貨,但我們卻會用這樣的迴路來思考礦物賣家。
我們更無法用副業賣礦的礦物賣家來與專職賣礦的賣家,放在同一個天秤上比較。
我自己認為忽略各個層面單就售價上比較,這在市場上是不樂見的事情,因為我們普遍會忽視不可見的那些環節,商家的定位、隱形成本都影響著礦物的最終售價。
身為消費者的我們,怎麼可能為了一支100元的哥倫比亞白水晶,而去跟哥倫比亞的礦業拿1000支哥倫比亞白水晶呢?當然是花1000元買一支就近商家跟同源進的哥倫比亞白水晶呀,那我們怎麼可以說成本100賣1000的商家無良呢?
有消費者會說,那這樣商家只要賣100支(不論要賣多久),就回本了耶,後面賺很大
我會說,對阿,那大家怎麼不進來賣?可以做到那是商家本事,他進進來,他有過去經營起來的客群可以賣,他有知識吸引新的消費者、他有礦區直送價格,他有著很多他自己努力獲得來的優勢,確實值得這訂價,甚至可以賣更高呢!
這麼長的文章,感謝各位看到這裡
結尾的話我就要試問:
A商家跟礦區拿100元/支(固定最低1000支),B商家跟中盤拿500/支(固定最低50支),在市場價售價$1000情況下,該撻伐A商家是奸商嗎?
✨此篇貼文延伸的討論都放在IG精選動態:#晶礦哲思
ความคิดเห็น